close

 

DSC02575.JPG 
亞洲餐聽以及彌勒

姑且不論德國食物的美味與否以及我絕對相信透過德國老奶奶的巧手與私房菜所訴說的德國歷史和傳統,大部份中國朋友痛恨德國食物有一卡車的理由,你聽到的像是,無聊的、死鹹 (台語發音)、巨大的腫塊、乾乾硬硬的重起司味等等。另一種見地就是中華廚藝是較為科學的、經過演化的烹調方式,將食物切成細條狀方便進食,用多樣的烹調方式並以追求美味的心來料理。科學與否在我使出吃奶的力氣搏命切大塊烤豬腳時的豪邁程度可見一斑。巴伐利亞的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作風還是挺有意思的。只是,仍然無法忘懷三月份在「京兆尹」大啖的宮廷養生料理,大嘆這才是人間美味啊。

德國的「亞洲餐廳」多半都是集亞洲食物之大成,有中國菜,日本拉麵壽司、泰國菜等等,但又四不像,很難說這是哪種菜或是哪種餐廳,只能說這是亞洲食物加上歐洲人的飲食習慣、方便取材、以及對亞洲食物的想像及認知所產生的「另一種食物」。這裡形成的亞洲菜餚不論是宮保,糖醋還是泰式椰汁咖哩口味,也不論是搭配米飯或湯麵,亦或是豬肉或是雞肉、牛肉的組合,一定會出現紅蘿蔔、小黃瓜、筍絲切塊、彩椒等等一起攪和一番,簡而言之,技巧只有一種。這實在很無聊吧?? 此外,大部分的亞洲餐廳都會擺放一尊巨大金色彌勒佛當作鎮店之寶,看到彌勒佛是很好啦,令人不解的是德國人對彌勒佛的理解是否等同中國菜? 當我坐在店裡享用食物的時候感覺真的非常詭異。多半亞洲餐廳生意都還不錯,可見德國人對亞洲食物的接受度很高,也不乏有人邊吃辣邊流鼻水,還是要吃。


提到德國人為何吃這麼鹹? 我原本以為只有德國菜如此,後來時間久了,我發現不論哪種菜餚,包括亞洲餐廳,只要是這裡的菜都要很鹹。上星期我發現這附近的亞洲餐廳,點了「宮保雞丁」以及「酸辣湯」,這是我近一個月才吃到的中國菜,興高采烈正要品嘗好菜之際,嘗到的鹹味等同於我們地窖裡陳年醃製品的鹹度,我當下說不出話來,我忍痛邊喝水邊吃,吃完我整個舌頭已經完全失去知覺。第二次我再度光顧這家餐廳,在三說明不要太鹹,結果,還是一樣鹹。我在想,哪天我吃完食物不會心悸舌麻的時候,應該就是習慣這裡的食物了吧?!

我的重口味在這裡是小巫見大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eSpace 的頭像
    JessieSpace

    [杰西.愉悅席地而坐]

    Jessie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